
一張圖掌握文旦最佳品嚐時機
原在台北工作的游振葦,數年前因父親施用農藥意外爆管而送醫,讓他決心返鄉承接種植文旦、臍橙、柳丁等作物,並說服父母轉型無農藥種植。從報名農改場的基礎課程,到每日日出而作,日落研讀農業知識,這樣的努力卻仍不敵過渡期的適應問題,轉型第一年文旦以歉收收場,這讓振葦體悟到有機農業想要種出成績,必須付出兩、三倍以上的努力。
身為年輕農夫,不止需要體力,更需要動腦創新。第二年他開始嘗試自製文旦酵素養護土壤 ; 將修剪下的樹幹做成木醋液或堆肥 ; 以自種香茅製油,稀釋後噴撒果樹驅蟲 ; 以本身機電專業,設計出一套自動噴霧及自動灑水系統,更一反農夫除草的管理方式,改以種植仙草、蛇莓等食用或植被植物,增加額外收入外,可讓地表減緩溫升、保水保肥,並製造一個完美的「天敵棲息地」,讓果園自然達到生態平衡,時常可見莫氏樹蛙、山猴、黑冠麻鷺等生物。
是什麼讓青農振葦堅持有機栽培這條道路,除了不斷地學習、實驗外,他認為要有如同木村爺爺的「傻勁」。現在他與在地年輕農夫合作,將農產品製成加工品,並開放果園導覽解說,期盼更多青年回鄉,為台灣的農業注入新的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