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撰文/攝影:直接跟農夫買)
中華絨螯蟹屬河蟹一種,毛茸茸的大螯是他的正字標記,也是大家俗稱的「大閘蟹」,蟹重約介於3兩至5兩之間。擁有好水質的台灣,目前由北至南皆可見以水池養殖的大閘蟹,每年秋天正是熟成肥美季節,也是饕客嘗鮮最佳時機!大閘蟹以品嘗蟹黃蟹膏為主軸,挑選健康活蟹更是食安關鍵,以下為大閘蟹保鮮方式及外觀辨別,還有快速剝蟹小撇步。
辨識口訣:青背、白肚、金爪、黃毛
白肚:蟹肚純淨潔白、無雜色斑點。
金爪:蟹爪略帶黃色,結實有力。
黃毛:佈有黃毛鬚的蟹腳。
雌雄辨別:雌肚圓、雄肚尖
活蟹、死蟹辨別小撇步
被草繩綑綁的大閘蟹在冷藏運送過程中,可能因過低的溫度造成大閘蟹停止活動,該如何快速辨別活蟹,確保不誤食死蟹?您可以利用清水稍微沖洗蟹殼,回溫的大閘蟹開始恢復活力,輕敲蟹眼旁的蟹殼,健康的活蟹受到驚嚇眼睛會縮回喔!
保鮮小知識
大閘蟹為生鮮水產,若在運送途中死亡請勿食用,死蟹容易滋養細菌。保存方法可將大閘蟹平放在盤子或保麗龍盒中, 蓋上擰乾的溼毛巾,放入冰箱冷藏,綑綁草繩的大閘蟹遇低溫(5~10℃)後,會降低活動力、消耗能量,建議在購買後二~三日食用完畢。
食蟹五步驟
第一步:由上往下剝開除蟹臍
第二步:揭蟹蓋
第三步:去蟹心、蟹嘴、推蟹鰓
第四步:對半剝開享用蟹黃、蟹膏
第五步:剝開蟹螯、蟹腳,享受蟹肉
*貼心小提醒: 食用完畢,可利用檸檬去除手中腥味;螃蟹富含蛋白質,請避免與富含單寧酸的食物(如柿子)一起食用,以免腸胃不適,可參考食藥署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