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你知道茭白筍其實不是筍嗎?它是植物「茭白」的莖。「茭白」長的像大了一號的水稻,當它被一種叫「黑穗菌」的真菌寄生後,莖會被刺激、肥大宛如筍狀,才會變成好吃的「茭白筍」!(瞭解更多茭白筍的知識請見此)。若您吃到有黑點的茭白筍,那黑點正是「黑穗菌」的孢子,請別擔心可正常食用喔。
在埔里先天條件的加持下,宗賢是如何讓品質更上層樓,甚至拿到埔里茭白筍評鑑冠軍呢?
摒棄化肥催生、天天巡田水,才種出高品質好筍
宗賢的田位於珠仔山,相傳是埔里五大名泉之一。來自合歡山的清澈泉水不只適合種植茭白筍,也吸引不少礦泉水工廠設立。聊起種植,宗賢可是滿口茭白筍經!除了以有機肥取代化肥、適時病蟲害防治,如何藉由控田水來控溫、讓黑穗菌與茭白筍「好好相處」,更是高品質筍兒的關鍵。「我天天巡田水!颱風來更要巡,怕豪雨讓田埂崩落。」宗賢的那已曬到黝黑的雙手,是全年無休看顧茭白筍的證明。引進魚農夫除螺,讓水中生物能與茭共存
針對最惱人的福壽螺危害,宗賢早期也與其他農民一樣使用苦茶粕來防治,雖然有效,但對環境危害太大。宗賢分享:「一撒下去,田鱔就都跑出來了,對生態不太好!」因此他找來愛吃螺的魚農夫「泰國土虱」,以放養、魚茭共生的方式防治螺害。冬季休耕時宗賢會將泰國土虱抓回水池中過冬,聊到養大的土虱會不會被賣去成「藥燉土虱」?宗賢揮揮手說:「哪有人會將夥伴賣掉!」務農之餘推動食農教育,並引入自動化設備來減少碳排
宗賢除了種植茭白筍,也與太太雅惠於十多年前開始投入茭白筍的食農體驗,「希望大家看到種植的不易,和我們對於友善種植的投入。」雅惠分享到。而為了持續朝永續耕作邁進,2024年農友更與擅長科技服務的元沛農坊合作,以智慧系統全時監控田間水質與水溫,輔以自動澆灌裝置,不只省下時時控水的心力,更幫助省水節電。元沛農坊估計一年每公頃田地,可省下約8公噸碳排放!聊起近年來的各種投入,雅惠表示「希望不只我們好,環境也能一起好」。